大福途网

爆发!万亿级市场投资机遇来了!年均增长或超50%_2020年数据中心过剩

admin

本文目录一览

市场收入超1500亿,全国8个算力枢纽定“十四五”目标

爆发!万亿级市场投资机遇来了!年均增长或超50%_2020年数据中心过剩-第1张-游戏相关-大福途网

“东数西算”工程启动以来,全国8个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施工加速。

第一财经梳理各地公开信息发现,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覆盖省份已陆续发布“十四五”通信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数据中心机架的建设目标、电能利用效率(PUE)等指标。

各地“十四五”算力目标

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去年5月发布的《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明确了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的定位。对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节点,重点统筹好城市内部和周边区域的数据中心布局,实现大规模算力部署与土地、用能、水、电等资源的协调可持续,优化数据中心供给结构,扩展算力增长空间,满足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需要。

近日,上海发布《新型数据中心“算力浦江”行动计划(2022-2024年)》。该行动计划提出,到2024年,数据中心算力供给呈现以超算算力与智算算力等高性能算力为主的多元算力协同体系,总算力超过15EFLOPS(每秒浮点运算次数百亿亿次),高性能算力占比达到35%。

此前发布的《上海市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互联网数据中心标准机架可用规模2025年预期值在28万架,2020年,这一数值为11万架。

江苏的通信业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统筹大型超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布局,推进边缘数据中心建设,江苏数据中心机架数达到70万架,为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发展提供数据中枢和算力载体,并提升数据中心绿色发展水平。

另据《江苏省新型数据中心统筹发展实施意见》,2025年底,江苏新型数据中心占比进一步提升,算力算效水平显著提高,网络质量明显优化,能效水平稳步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逐步提高,基本形成“双核三区四基地”发展布局体系和算力体系完备、产业发展领先、资源利用高效、绿色技术普及的发展格局,对数字经济形成有力支撑。

浙江省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十四五”规划显示,全省已建在建数据中心193个,总机架数量约17.3万架,已建大型以上数据中心20个,新一轮大型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正在启动,全省数据中心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

浙江的目标,是2025年建成绿色高效的算力基础设施。具备45万+个机架的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新建数据中心PUE(电能利用效率)值不高于1.4。

安徽省则提出“十四五”积极承接长三角发达地区数据中心产业转移。重点推进安徽电信大数据产业园、安徽移动合肥数据中心、安徽联通长三角(合肥)数字科技中心、华云信创云数据中心等大型数据中心建设投产进度,加快国家中部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中国广电安徽融媒云数据中心和国家文化大数据长三角分中心等国家级数据中心落地建设。

不过,从供给来看,现在我国数据中心80%在东部,西部大概只有20%,而数据中心的耗电量约占全国总耗电量的2%。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数据中心高质量发展工程专栏提出,统筹数据中心区域布局、推进数据中心与网络融合发展、持续提高数据中心绿色发展水平、开展数据中心质量和云计算设施发展监测。比如,鼓励在一线城市周边地区建设热数据聚集区,在能源充足、气候适宜、自然灾害少的地区建设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吸引冷数据聚集,推动数据集聚区之间资源共享调度,提升数据中心利用水平。

随着网络质量的优化,中西部将不再仅是进行冷存储,数据中心聚集区也将承载更多的应用。内蒙古、贵州等地推出了电力、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帮助数据中心降低建设运营成本,数据中心建设规模不断增长。

8个枢纽节点中,位于西部的贵州枢纽提出,“十四五”期末争取数据中心标准机架达到100万架。与全国大数据中心集群间和关键城市间的数据中心高速直连性能大幅提升,实现网络资源与云计算资源高效协同发展。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此前介绍,通过“东数西算”工程,使大量的数据中心建立在西部,就能够提高对西部光伏、风电这些绿色能源的使用,如果由20%的比例提高到80%,就能够在2025年这个节点减少1.6个北京市的碳排放总量。

全球市场规模约700亿美元

世界主要国家均在积极引导数据中心产业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信通院《数据中心白皮书2022》显示,近年来,我国数据中心机架规模稳步增长,按照标准机架2.5kW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到520万架,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速超过30%。其中,大型以上数据中心机架规模增长更为迅速,按照标准机架2.5kW统计,机架规模420万架,占比达到80%。

在数据中心市场收入方面,2021年全球数据中心市场规模超过678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9.8%。预计2022年市场收入将达到746亿美元,增速总体保持平稳。受新基建、数字化转型等国家政策促进及企业降本增效需求的驱动,我国数据中心业务收入持续高速增长。

2021年,我国数据中心行业市场收入达到1500亿元左右,近三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0.69%,随着我国各地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我国数据中心市场收入将保持增长态势。2022年,预计中国数据中心市场收入超过1900亿元。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东数西算每年能带动投资大概4000亿元;同时,对于西部的产业来说,数据中心这些算力设施建设之后,会带来相关的IT产业、绿色能源产业等。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负责人就实施“东数西算”工程答记者问时表示,随着数字技术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持续渗透,全社会对算力需求仍十分迫切,预计每年仍将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

如果想实时了解更多财经要闻,欢迎关注我们。

爆发!万亿级市场投资机遇来了!年均增长或超50%

过去一年,能源革命、科技创新、数据爆发?新风口接踵而至。哪些产业开启了高速增长?又有哪些行业未来前景看好?

1、算力网络

2022年,在内蒙古、贵州、甘肃等地,一座座崭新的大型数据中心拔地而起,用西部的计算能力为千里之外东部的数据需求提供存储或计算服务,“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2022年,国家发改委等多部委印发通知,同意在全国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规划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9月最新数据显示,“东数西算”工程起步区新建数据中心规模超过110万标准机架。据测算,2021年我国算力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万亿元;算力规模近五年年均增速超过30%,排名全球第二。

2、新型储能

2022年,新型储能是个热词。在国内青海等多地的大型光伏、风电基地旁边,一个个集装箱外形的大型“充电宝”相继落地,为新能源电力提供“低谷充电、高峰放电”的储能服务。新型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飞轮、压缩空气、氢(氨)储能、热(冷)储能,各类新型储能技术带动产业热度进一步升温。国家能源局预计,到2025年末,新型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装机规模将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年均增长50%以上。业内普遍看好,一个新的万亿级市场投资机遇正在到来。

3、人形机器人

商场指路、餐厅上菜、屋内清洁?如今各类服务机器人已经深入生活各个角落,而更高级的人形机器人也正逐步走向现实。2022年9月,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原型机正式亮相,它可以在工厂搬运、给植物浇水,未来目标价有望低于20000美元。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最大的应用市场,2022年各类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近1200亿元人民币,近五年年均增长率达到22%。

4、无人驾驶

2022年,在北京、深圳等城市的指定道路区域内,都能见到这样的无人驾驶出租车。重庆、武汉等多个城市,更是先后试点允许部分车内无安全员的自动驾驶车辆在社会道路上开展商业化服务。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达100.4亿元。

5、“黑黄金”碳纤维

一架重量仅有350千克的小型飞机,从跑道上加速后平稳飞向蓝天。它的秘密就在被称为大丝束碳纤维的“黑黄金”材料。因为密度低、强度高的特性,这种材料还广泛应用在风能、太阳能、高铁动车等行业。2022年10月,我国首个万吨级48K大丝束碳纤维工程第一套国产线在上海成功投产。规模化国产为产业整体发展带来更大机遇,相关行业协会预测,到2030年大丝束碳纤维带动的复合材料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级。

2022云端之战,大厂重新洗牌

撰文/《 财经 天下》周刊作者 薛永玮

编辑/ 董雨晴

当你点了点屏幕,拍下一件商品,轻动手指的一瞬间,背后的数据已经传导到数据中心,生成一个新的需求。这件商品再经过仓库打包、物流运输、派送到家等步骤后来到了你的面前。

当电商改写现代人的购物方式时,少有人想到,这背后隐藏的其实是庞大的信息化数据积累。

云计算技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上世纪90年代甲骨文公司提出“网络电脑”开始,云计算的征途就已经开启。2002年后,Google、IBM、亚马逊等硅谷大厂,为了在云端提供搜索服务、共享文档服务、商家建站托管服务,都做起了云计算。

20年过去,云计算已经成为全球 科技 公司支撑业绩发展的第二条曲线,国内云计算市场也从最初的十几亿增长至目前的千亿规模。早在2010年前后,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云厂商相继进入这个千亿想象下的新市场。

实际上,京东也从没有停下 探索 云市场的脚步。2011年,刘强东在福布斯杂志上看到创办仅4年的Dropbox已狂揽5000万用户,估值极高,随即冒出了做个人云盘的想法。“我们做电商这么多年还不赚钱,这个网盘业务又受欢迎、增长又快,我们试试好不好?”

但京东云的动作相对迟缓,直至2018年,几大头部厂商掀起价格战,京东云失去弯道超车的机会。

2021年5月,随着“京东云与AI事业部”与“京东数科”完成合并,京东 科技 集团正式成立。前Oracle全球副总裁高礼强被任命为京东云事业群总裁。自此,其意义与定位也再度上升——成为整个京东集团产业互联网能力对外输出的重要窗口,京东云也成为了其技术能力对外输出的统一品牌。

对于今天的京东而言,京东云依然有重要意义。7月13日,随着新一届京东云峰会的召开,其提出的“产业数字化的下一站是数智化供应链”的口号,也让京东云的战略目标更加明朗。

京东、阿里、腾讯、华为与百度在云计算领域再次棋逢对手,这一次,云上战争会打出新的篇章吗?

更拼效率的时代

对于起初的京东云而言,错失先机之后,接下来的仗如何打一直是个疑问。

2020年底,京东 科技 的高管们围坐一堂,开过一次战略会后,这个问题也有了答案。京东云找到了新的差异化定位——做更懂产业的云。有了这样的身份标签,加之多年来复杂的产业经验,京东云在今年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即“产业数字化的下一站是数智供应链”。

何谓数智化供应链?这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在京东看来,这是一种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思维。“传统供应链仍会是数智供应链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并非取代和颠覆关系。数智供应链用数智化技术连接和优化 社会 生产、流通、服务的各个环节,降低 社会 成本、提高 社会 效率。”

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曹鹏对《 财经 天下》周刊说到,到现在为止,绝大多数产业已经完成了“信息化”,第二步就是所谓的数字化,即在信息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你就可以把京东看作是零售行业数字化的一种代表”。

而现在,效率还要进一步提升,于是才有了数智供应链。

这是围绕整个产业链上下游所需要的一系列技术的整合,是基于用户行为分析、大数据处理,包括销量预测、自动捕获信息等维度,同时还需要与商家、供应商的系统打通,可以实现库房自动化生产、配送、仓网规划、调度等系统化技术。

想要实现这套技术,需要大量的数据运算和储存,云技术也就自然派上用场。

过去,京东一直有“十节甘蔗”理论,即,将整个零售产业分为十个环节:创意、设计、研发、制造、定价、营销、交易、仓储、配送、售后10个环节,其中前5个归品牌商,后面5大环节则归零售商。“数智供应链就是打通十节甘蔗,我们要帮助京东的(合作)企业,实现成本、效益和体验的三角平衡。”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云事业群总裁高礼强如是表达。

但为什么是在今年?在京东云的判断中,在今天的经营环境下,传统的规模化、数智投入并不高效,产业需要更加敏锐的反应能力,去快速回应用户需求。

就像今年初开始,上海、北京等地疫情反复,城市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抢菜、囤货热潮。这种临时性、区域性的订单暴涨,让供应链履约的难度大幅提升。吸取经验的京东,后续开始采用分级预警监控体系,把供应链的运行状况分成不同的等级,启用不同的供应链预案,以便于最快进行履约调度。

可以说,在一个不确定性突出的环境里, 社会 对供应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京东险胜,就胜在这种数智化供应链能力上。

现在,在京东看来,单点的数智化规模已经达到了极限,“数智供应链可以借助产业的全链路升级实现数智化的 社会 规模扩张,提升整体 社会 的生产效率,为产业重新塑造全球竞争力。”

数智供应链,因此成为产业数字化的下一站。

生于京东 野望向外

能够提出数智供应链理论,与京东自身的实践不无关系。

如果翻看京东过往的财报,其所披露的最新库存周转天数,已经达到了30.2天。更何况其管理着超1000万SKU,服务着5.8亿消费者,实现了约1400座仓库的物流周转和超470个县区市用户的分钟级送达。这种调度创下行业之最。

19年的历练与发展,已经让京东把这种体系化的能力进行提炼,最终反向输出,数智化供应链因此成为京东给产业数字化的新答案。

在这种背景下,京东集团可以看作是京东云最好的客户代表,经过这种云能力的提升,让京东过往在重大战役面前无往不胜。但现在,更多的技术能力以产品或解决方案的形式落地,输出给产业上的其他合作伙伴。

在数字采购方面,企业要将商品买过来,首先要看到商品的信息,这就需要电子招投标、供应商管理、品类管理等。再比如协同研发,不能让研发人员闭门造车,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来设计产品,而要知道消费者最想要的是什么,再把消费需求融入研发之中。现在,京东已和一千多个企业达成这样的C2M协同研发。

就连在较难被数字化改造的制造业,京东云带来的数智化能力正在发挥威力。

以往,工厂各自封闭管理,生产任务时重时轻,机器也因此不知道何时忙何时闲,需要一天24小时插电运转。而且机器本身有许多工序,有的工序一直忙,有的工序一直闲。这样的工业产能状态下,制造商想要让工厂生产一个产品,机器设备满负荷,成本往往高企。

“可以说京东做的就是用技术搭建一个平台,让品牌制造商可以在上面寻找和他的成本最匹配的工厂,因为我知道哪个地方闲,闲的话,成本肯定低”,高礼强说到,把供应和需求匹配起来了,这就是智能制造的一部分。

最典型的例子是京东在江苏常州做的一个虚拟智能工厂。在该产业带,京东把将近400家工厂的所有设备都用工业互联网纳管起来,工厂的制模、锻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产能到底有多少,系统最为清楚。京东将这些信息展示给品牌制造商,当品牌制造商想生产某一款产品时,可以直接对接到成本最匹配的工厂。

据披露,截至2021年底,超级虚拟工厂已成功接入区域内300余家工厂的30000多台设备,并成功消化大量剩余产能,直接拉动就业2000余人。以常州格力博公司为例,依托“超级虚拟工厂”快速研发出洗拖一体机新品,对现有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并创建了“一芯家”新品牌。新款的洗拖一体机在短短几个月内接到5万余台订单,销售额预计可达1.2亿元。

在 汽车 业,北汽集团也是京东云的实践之一,借助京东云多云统一纳管能力,北汽实现了对 1 个公有云、1个专有云、2 个OpenStack平台的统一纳管、统一运维,完成了北汽集团基础资源的打通与整合,所有资源都可以在统一平台灵活调配,确保相互隔离又可安全访问,共享云上资源,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和运维运营效率。

北汽也因此实现了对多个二级子公司的 IDC资源统一利旧,在不采购硬件的情况下获得了资源池化能力,成功节约50%IT成本。

飞鹤乳业也是一种代表,基于京东云提供的底层技术支持,依托京东物流提供的仓储管理系统与控制系统,结合多款智能仓储装备与创新技术,飞鹤实现了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高度自动化、智能化仓储作业模式。

在京东之外,京东云的能力正在各行各业开花。根据披露,目前京东云在零售、城市、金融、制造、交通、能源等多个领域均有涉猎。同时,京东云以此建立了城市云、金融云、交通云、制造云、零售云和能源云六大产业云,而京东云始终是唯一的对外输出品牌。


会搅动云市场格局吗?

Gartner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亚马逊在全球云计算IaaS市场中稳居第一位,阿里云依然是国内云计算IaaS市场中的领先者。而京东云在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中的市占率为6.6%,排在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之后。

收入方面。2021年,亚马逊旗下AWS云计算业务营业收入高达622.02亿美元,同比增长37.1%。2022财年(截至2022年3月31日),阿里旗下阿里云业务营收为1001.8亿元,同比增长21%。而京东在财报中尚未披露过京东云的相关业绩数据。

对手们始终在狂奔,阿里云和华为云在步入2022年后动作频频,都已经针对不同细分行业重组云业务的架构,阿里云是模仿ICT企业组建了18个行业部门,华为云则是根据不同行业军团成立专项小组。且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都已对外发布了云计算相关芯片。

不过,尽管当前的市场格局相对稳固,但并非牢不可破。在业内人士看来,毕竟云业务并无太多技术壁垒,客户的忠诚度较低。

在始终涌动的云市场中,继续加码的京东云,又该拿什么搅动接下来的市场格局?

目前看来,其最大的卖点依然是技术。其中,云舰、真多云、金刚、云海,还有本次发布会上新提到的MCDN自研技术,都是关键的布局。

云舰刚诞生的时候就是一个理念,但作为一个PaaS范畴技术的云舰,今年已有了较大的进展。曹鹏对《 财经 天下》周刊说,作为一个混合多云操作系统,一年时间云舰的兼容性有着显著提升,“云舰刚开始推出的时候,只兼容主流的两三个云平台,现在经过一年的适配,基本上能兼容全球前十大的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平台”。

其次,为了更好支撑客户的应用在多云上的部署,云舰对多云迁移方案有了更多打磨,多云多活的方案也变得更成熟、更稳定。“我们也做了比较多的迁移实施的案例,有更多成功的经验,保证客户的应用可以跑在多云上面,能够在多云上平滑地迁移,这些都有了成功的案例。”

云舰的开放性还在增强,不只作为一个“母舰”,帮企业打通多个云资源,还吸引了不少合作伙伴的加入。“过去一年,云舰和市场上16大类的云应用都做了比较好的适配,有很多的合作伙伴愿意把他们的组件都放在云舰上面来。对于他们来讲,有一个好处,只要跟云舰做了适配,多云都可以去部署了,不需要一个个去做了,所以他们也愿意跟我们合作。”

这种开放的态度也正在成为京东云的一大特色。

在京东云的观察中,以往,很多企业随着不断上线,会采购各种各样不同的云服务,大的企业每上一个系统就做一次招标。曹鹏向《 财经 天下》周刊举例说,“一个银行系统,可能网贷系统买了一朵云,风控买了一朵云,买了好多朵云,每一个应用下面对应一朵云,看起来这个企业是多云的系统。但是实际上,这些应用之间底层的资源、能力、包括数据都是隔离的,没有打通。”

京东云做的,就是要打造“真多云”,让企业能够在不同的云资源之间弹性灵活地调度,这样才能达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才能解决所谓供应商和运营商绑定的问题。

“否则的话,一个系统,你核心的关联应用都放在特定的云上,云服务一涨价,你还是没办法与其谈判”,曹鹏说到。

真多云是京东云舰追求的设计方向,“这一点要是做好了,其实对于行业产生了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因为如果大家每个云只能自己用,效率很低,真多云真的是资源统一纳管起来以后,实现资源的池化,这是一个 社会 化资源的池化”,高礼强也表达到。

至此,京东云身上截然不同的烙印已经显现。如果说,其他云厂商们还在将市场份额当作是一种比拼目标,那么京东云正在靠独有的供应链经验,从产业需求出发,成为了一朵不可取代的云。

“在今天中国云的市场上来讲,京东云是一朵最开放的云,是真多云”,高礼强说。对于京东而言,烧钱到处建数据中心,既没那个资本也没那个必要,统一纳管多个云,才是它想做的。

而京东云的技术逻辑,始终是围绕成本效率展开。以往,在零售行业需要存储的东西很多,对云端的消耗大,加上近年来兴起的短 、长 、直播等形式,对存储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不同地区在不同的边缘节点上,用户要流畅享用互联网内容,也对内容分发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此背景,京东云发布了MCDN自研技术,作为混合CDN服务,它有100万+自有CDN节点资源覆盖全球,混合调度、内容预置、分发策略。它可以提升 点播、直播、应用分发、 游戏 等网络加速质量,并显著降低使用成本。充分利用海量边缘节点资源,显著降低内容分发成本,实现50%成本节省。

带着这种逻辑入局的京东云,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了搅动行业生态的鲶鱼。尤其是当行业步入追求高质量增长的新时期,京东云这种思路毫无疑问将会在行业内取得更实际的生存地位。而数据则是更直接的证明,据高礼强介绍,过去一年,京东云实现超过110%的高速增长。

在跑马圈地、激烈残酷的云厂商争夺战中,京东却以“ 社会 效率”为根本逻辑,这是其能再次撕开云计算一角跑步入局的底气所在。


光通信的前景如何?能具体谈谈吗

数据中心作为云计算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云计算的高景气度以及云服务厂商扩大的资本开支直接带动数据中心的繁荣度。长期来看,数据流量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几乎是不可逆的,随着5G的大规模建设,万物互联将使得流量爆发式增长,同时VR/AR、超高清 和车联网等下游爆款应用也将带来海量的流量需求,因此长期来看全球数据流量必将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数据中心的叶脊架构升级,以及速率升级在日益强劲的需求面前刻不容缓,将带来数通光模块数量以及速率提升的强劲需求。

100G光模块仍是主力,价格承压但需求持续增长

100G的数通光模块规格种类繁多,PSM4和CWDM4占比较大。100G光模块种类繁多,如果按照通道数来分的话,有4x25G架构的四通道光模块,有1x100G的单通道光模块产品;若按照封装方式来分类的话,有QSFP28和CFP4等光模块产品;若按照是否采用波分复用技术方案来分的话,有PSM4光模块,也有CWDM4光模块产品;若按照应用场景的传输距离来分的话,有SR4,LR4等光模块产品。但是目前来看,根据产业链调研的结果,100G PSM4和100G CWDM4光模块在整个100G光模块市场中的占比最大,达到近三分之二的份额。由于CWDM4能够显著节省光纤资源,因此更受下游客户的青睐,占比达到45%左右。

100G DR1/FR1光模块市场超预期,未来在数通领域的战略意义重大

100G DR1/FR1光模块采用单通道100G的方式,1310nm波长的EML激光器替代传统的25G DFB激光器以实现50G的带宽,同时加入DSP以实现高精度的PAM4调制,从而达到100G的传输速率。目前来看,因为25G DFB芯片及相对应的Driver、TIA等电芯片比较成熟,成本相对比较低,而EML和DSP目前来看成本相对还比较高,因此100G DR1/FR1光模块的价格相比100G CWDM4还没有竞争优势。根据产业链调研,2021年100G DR1/FR1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00万只。虽然成本上暂时还没有优势,但是战略意义巨大,主要反映在以下三点:

100G DR1/FR1目前可以取代2km以下所有的100G QSFP28系列不同方案的光模块产品,兼容性能非常出色,简单升级之后(电方案不变)即可取代10km级别的100G LR4光模块产品;

因为DR1/FR1只使用了单通道,因此整体成本相比四通道的要低,随着EML和DSP芯片逐步成熟,价格下降到一定幅度,100G DR1/FR1将会成为最具性价比的产品;

DR1/FR1可以通过Breakout方案将100G与400G的传输系统直接实现互联互通,方式简单且成本低。

100G光模块价格承压较大,未来降本增效意义显著

降本的主要驱动力来源是芯片,国产替代正稳步推进。光模块的核心部件包括光芯片、电芯片、光无源器件等。100G的光模块中,光芯片包括发射端的激光器(LD)和监测探测器(MPD)和接收端的光电探测器(PD);电芯片包括发射端的时钟同步恢复(CDR)、驱动器(drive),接收端的CDR、跨阻放大器(TIA),电源控制芯片和MCU等。平均来看,光电芯片的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为50%左右,对光模块的成本影响较大。25G的光芯片目前已经能够实现部分国产替代化,电芯片也已经有部分产品研发成功。若后续芯片能够实现完全国产替代化,100G的光模块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200G光模块需求拉升超市场预期,高性价比是重要选项

200G光模块性价比出色,是数据中心速率升级路径上重要的产品。200G光模块的传输速率居于100G和400G之间,因此被认为是过渡期的光模块产品。目前,市场上有一部分的客户采用100G-200G光模块的升级方案,虽然错过了100G--400G直接升级的最短路径,但是200G的产业链更成熟,在100G光模块的基础上的设计变更也更小,是一款极具性价比的产品。

200G光模块的主流方案:QSFP-DD和QSFP56

200G QSFP-DD封装方式,即采用8x25G的结构,激光器采用25G带宽的DML激光器,单通道25G NRZ调制方案;200G QSFP56封装方式,即采用4x50G的结构,调制方案为PAM4方式。

200G光模块全系列可以广泛应用到各种场景中,市场空间广阔,除了不同的技术方案,200G光模块按照传输距离还分为SR、DR、FR、LR等。应用在数据中心内部,主要是SR和FR两种光模块产品。虽然400G光模块目前已经开始大规模出货,但是200G光模块的市场依旧广阔。根据产业链调研,200G光模块今年的总需求量为100~150万之间,超出市场预期,且明年的需求量将超过200万只。

400G光模块市场持续火热

400G光模块是数据中心速率升级的重要光互连产品之一。随着5G建设逐步落地,云计算的需求日益强劲,物联网设备指数级增长,都将带来数据传输、计算等需求迅猛的提升。数据中心作为新一代的数字地产,是重要的数字基建设施之一。为了应对如此爆发式增长的数据处理需求,数据中心也正处在速率代际升级的过程中。机柜内部的服务器与TOR交换机主要以10G/25G为主,正向50G/100G阶段过渡。而Leaf交换机与Spine交换之间的互联、数据中心之间的互联目前主要以40G/100G为主,正向400G过渡。

400G光模块的种类多,应用场景多,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中

与100G光模块一样,400G按照距离、是否采用WDM也可以分为多种光模块产品。同时,400G按照封装 方式可以分为QSFP-DD和OSFP方案,QSFP-DD封装方案尺寸相对更小,OSFP的封装方案虽然尺寸更大,但散热相对更好。在电口侧,目前400G光模块都是采用8x50G的电信号传输方案;而在光口侧,则主要分为8x50G和4x100G两种方案,对应的产 品分别是SR8/DR8/FR8和SR4/DR4/FR4系列光模块。8x50G的光口方案,光口侧的 信号速度和电口侧的一致,均为8x50G PAM4信号,因此,光模块内部只需要CDR进行时钟恢复即可;4x100G的方案,光口侧信号速度是电口侧的两倍,为4x100G PAM4信号,因此需要 Gearbox 来使得两路电信号复用到一路再调制到光上进行光电转换,成为一路光信号。

400G光模块技术门槛更高,国内厂商处于领先地位

100G光模块无论从技术方案、 工艺积累还是产业链完备度都已经非常成熟,因此准入门槛也比较低,涌入了很多光模块厂商,使得产品的价格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而 400G光模块无论是从电路、光路、 Firmware、生产良率和可靠性上都有更高的门槛,因此目前市场上能够大批量供货的光模块厂商并不多。另一方面,400G光模块是数据中心下一代产品,正处在代际升级的初期,未来市场空间广阔。国内厂商在400G光模块时代处在全球领先的位置,先发优势将有助于提高盈利质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800G 等更高速率产品的研发。

800G光模块研发窗口已至,将成下一主战场

800G光模块的技术方案包括2x400G和8x100G的方案,封装方式则与400G类似, 包括OSFP和QSFP DD800两种。OSFP 封装方式主要由OSFPMSA组织牵头定义 的,其针对 800G光模块已经发布了4.0版本的规范文档;QSFP DD800 封装方式则由QSFP DD800 MSA组织牵头定义,已发布1.0版本的规范文档。2x400G的方案和8x100G的方案,其电口和光口的速率均为100Gbps,主要区别在于使用的波长以及对应的光接口,2x400G采用的是CWDM4波长,光接口为 2xCS,8x100G若是DR,则采用1310nm,若是FR和LR,则采用LWDM8波长方案,光接口为LC。

相干光模块规模化效应降低成本,下沉至多个应用场景,OpenZR+优势明显

相干光模块一开始适用于传输距离大于1000km 的骨干网,后来逐步下沉至传输距离为100至1000km 的城域网,小于100公里距离的边缘接入网,以及80~120km 的数据 中心互联领域(DCI)。随着相干光模块开始规模化量产,成本不断下降,未来将广泛应用于5G接入网等需求量更大的市场。目前400G相干光模块有三种标准,分别为 400GZR、OpenROADM 和OpenZR+。其中 OpenZR+综合了 400GZR 和 OpenROADM 两种标准的优点,应用范围更为广阔,面向城域、骨干、DCI和电信运营商,且可支持多供应商的互相操作性。

全球算力竞争加剧,我国 ICT 建设驶入快车道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银河证券研究院 赵良毕)

报告原标题: 通信行业深度报告:ICT“双碳”新基建,IDC 温控新机遇

(一)算力建设关乎数字经济发展,各国均不断发力

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全球算力竞争不断提升。 2020 年 4 月 9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数据首次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在文件中出现,与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计算力已经与国家经济息息相关。

IDC清华产业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1-2022 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表明,计算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成要素:

(1)从 2016-2025 年的整体趋势及预测来看,各个国家的数字经济占 GDP 的比重持续提升,预计 2025 年占比将达到 41.5%。

(2)计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力要素,已经成为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力和驱动力。

(3)国家计算力指数与 GDP 的走势呈现出了显著的正相关。评估结果显示十五个重点国家的计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 1 点,国家的数字经济和 GDP 将分别增长 3.5%和 1.8%,预计该趋势在 2021-2025 年将继续保持。同时,通过针对不同梯队国家的计算力指数和 GDP 进行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后,研究发现:当一个国家的计算力指数达到 40 分以上时,国家的计算力指数每提升 1 点,其对于 GDP 增长的推动力将增加到 1.5 倍,而当计算力指数达到 60 分以上时,国家的计算力指数每提升 1 点,其对于 GDP 增长的推动力将提高到 3.0 倍,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变得更加显著。

数字化进程不断推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较高。 根据 IDC 数据显示,2016 年到 2025 年,数字经济占比不断提升,全球数字经济占比2025E为41%,其中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占比为48.10%,比发展中国家高 17.8 个百分点。中美两国计算力指数综合评估较高,中国计算力发展水平涨幅达 13.5%,处于较高增长水平。总体来看,数字经济为各国 GDP 总量贡献不断提升,算力提升推动数字经济向好发展。

全球公有云用户市场保持增长,IT 侧资本开支不断增加。 云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企业不断增加对移动技术、协作以及其他远程工作技术和基础架构的投资。预计到 2023 年,用户支出将达到近 6000 亿美元,云将占全球企业 IT 消费市场的 14.2%。其中软件化服务(SaaS)是最大的细分市场,预计该市场在 2023E 用户支出增长至 2080.80 亿美元,相比 2021 年增长 36.73%;云基础建设(IaaS)将达到 1562.76 亿美元,相比 2021 年增长 70.53%。为了获得数字经济时代的比较优势,全球主要国家在数据中心的建设上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全球经济受到新冠疫情的严重影响下,数据中心的建设保持了较高增速,预计在未来几年云服务提供商与电信公司之间的合作日益增加,全球云市场有望进一步增长。

中国 IDC 市场规模增速较快,目前处于高速发展期。 受益于我国“新基建”战略提出和持续攀升的互联网流量,2021 年数据中心建设规模不断增长。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我国 2021年 IDC 行业规模约 1500.2 亿元,近 5 年中国 IDC 市场年均复合增速约达 30%,领先于全球 IDC市场增速,其中近三年中国 IDC 市场具有高增速。我国 IDC 行业增速较快主要系我国 5G 建设持续推进,5G 应用项目多点开花不断落地,预计到 2025 年,我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达到 5952亿元。随着数字经济“东数西算”工程加速推进、互联网和云计算大客户需求不断扩张及数据中心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数据中心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有望保持高速增长。

IDC 机柜数量不断增长,中国东部地区 IDC 中心较多。 2021 年 IDC 的机柜量增长了 99.15万架,增速为 30%,机柜量总数达到 415.06 万架,年度增长率达到 31.39%。随着 5G 时代数字经济向 社会 各领域持续渗透,数据量爆炸式增长使得全 社会 对算力需求提升,预计每年仍将以20%以上速度高增,有望打开市场新空间。目前我国大部分数据中心集中在东部及沿海地区,根据 CDCC 数据,2021 年华东、华北、华南三地区机柜数占全国总数的 79%,而东北、西北地区占比相对较低。

我国东部地区 IDC 上架率较高,西部地区加速建设。 目前 IDC 机房在我国东西部呈现差异较大发展,体现东密西疏、东热西冷的特点。2021 年新增机柜对比可知,东部及沿海地区数据中心上架率高,西部上架率较低。2021 年华东、华北、华南三地上架率约 60%-70%,而东北、西北、西南及华中上架率仅有 30%-40%。在政策布局方面,国家不断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形成以数据为纽带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对于网络时延要求不高的业务,率先向西部转移建设,由于西部地区气温较低优势突出,实施“东数西算”有利于数据中心提高能效,西部地区产业跨越式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有效增长。

(二)数字经济政策护航,“东数西算”工程建设有望超预期

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2022 年 1 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规划强调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同时,规划明确提出到 2025 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10%。基于上述规划,2022年 5 月 26 日,工信部在 2022 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指出,坚持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布局。

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提升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我国能源结构正处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中,新能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特别是水力、光伏、风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使用端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虽然通过“西电东送”工程部分缓解了东部地区用电紧张问题,但是作为高耗能的数据中心产业,协调东西部发展布局、降低能耗就十分必要。全国各省市、地区相继出台了各种强调数据中心绿色、节能的政策要求,进而促进能源生产、运输、消费等各环节智能化升级,催化能源行业低碳转型。

东西部资源高效匹配,建立全国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 “东数西算”工程是我国继“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工程,将东部海量数据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缩小东西部经济差异,促进东西部协同发展。2022 年 2 月17 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 8 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 10 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国家以“东数西算”为依托,持续推进数据中心与算力、云、网络、数据要素、数据应用和安全等协同发展,形成以数据为纽带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助力数字经济不断发展。

全球算力网络竞争力凸显,ICT 产业链有望迎来发展新空间。 通过全国一体化的数据中心布局建设,扩大算力设施规模,提高算力使用效率,实现全国算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有望进一步提升国家算力水平和全球竞争能力。同时,扩大数据中心在中西部地区覆盖,能够就近消纳中西部地区新型绿色能源,持续优化数据中心能源使用效率。通过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将有力带动相关产业上下游投资,促进东西部数据流通、价值传递,延展东部发展空间,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全国均衡发展新格局。

(三)双碳减排目标明确,绿色节能成为发展必需

能源变革不断创新升级,低碳转型融入 社会 经济发展。 自上个世纪人类逐渐认识到碳排放造成的不利影响,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不断进行合作,经过不懈努力、广泛磋商,在联合国和世界气候大会的框架下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形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 年签署,1994 年生效)、《京都议定书》(1997 年达成,2005 年生效)和《巴黎协定》(2015年达成,2016 年生效)等文件,其中《巴黎协定》规定了“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 2 以内”的基础目标和“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 1.5 之内”的努力目标。

推动能源革命,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 为了达到《巴黎协定》所规定的目标,我国政府也提出了切合我国实际的双碳行动计划,2020 年 9 月 22 日,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 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的“双碳”目标正式确立,展现了中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决心和信心。同时 2021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推动资源节约高效利用。落实 2030 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 13.5%、18%。

聚焦数据中心低碳发展,实现双碳方式产业发展。 在双碳背景下,“东数西算”工程中数据中心西部迁移,PUE 值有望降低带来能耗电量高效利用。能源高效节能、革新升级已是大势所趋和必然要求。

(一)数据中心能耗突出,绿色节能是发展趋势

绿电成为发展趋势,低碳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大力发展数据中心产业,数据中心能耗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也在不断提高。研究表明,预计 2025 年,数据中心能耗总量将达到 3952亿 kW·h,占全 社会 用电总量的 4.05%,比例逐年攀升。整体来看,由服务器、存储和网络通信设备等所构成的 IT 设备系统所产生的功耗约占数据中心总功耗的 45%。空调系统同样是数据中心提高能源效率的重点环节,所产生的功耗约占数据中心总功耗的 40%。降 PUE 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从制冷方面入手。

数据中心碳排放不断控制,PUE 值不断改善。 根据国家能源局 2020 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 6000 千瓦及以上电厂供电标准煤耗每度电用煤 305.5 克,二氧化碳排放量按每吨标煤排放 2.7 吨二氧化碳来计算,2021 年全国数据中心二氧化碳排放量 7830 万吨,2030 年预计排放约 1.5 亿吨二氧化碳。

量化指标评估数据中心能源效率。 为评价数据中心的能效问题,目前广泛采用 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指标是数据中心消耗的所有能源与 IT 负载消耗的能源的比值。PUE 通常以年度为计量区间,其中数据中心总能耗包括 IT 设备能耗和制冷、配电等系统的能耗,其值大于 1,越接近 1 表明非 IT 设备耗能越少,即能效水平越好。

数据中心空调系统及服务器系统能耗占比较大。 数据中心的耗能部分主要包括 IT 设备、制冷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及其他设施(包括安防设备、灭火、防水、传感器以及相关数据中心建筑的管理系统等)。整体来看,由服务器、存储和网络通信设备等所构成的 IT 设备系统所产生的功耗约占数据中心总功耗的 45%。其中服务器系统约占 50%,存储系统约占 35%,网络通信设备约占 15%。空调系统仍然是数据中心提高能源效率的重点环节,它所产生的功耗约占数据中心总功耗的 40%。电源系统和照明系统分别占数据中心总耗电量的 10%和 5%。

(三)温控系统持续优化,节能技术变革打开新机遇

温控系统多元化趋势,节能技术不断突破。 当前主流的制冷方式包括风冷、水冷、间接蒸发冷却和液冷技术,根据数据中心规模、环境特点选择合适的制冷技术。提高数据中心的能效,尤其是空调制冷系统的能效成为研究重点。目前,数据中心空调制冷能效比的提升主要从液冷和自然冷源两方面入手。从制冷方式来看,风冷将逐渐被安装灵活、效率更高的液冷方式所取代。液冷技术目前应用于 5G 场景,通常对骨干网 OTN 设备、承载网设备以及 5G BBU 设备进行液冷,采用液冷技术可以通过液体将发热元件热量带走,实现服务器的自然散热,相互传统制冷方法,液冷技术更为高效节能。

冷却系统不断优化。 为了客观评价这些制冷技术以便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效率,中国制冷学会数据中心冷却工作组研究认为:采用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综合性能系数(GCOP)作为评价指标更为合理。

其中,GCOP 为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综合性能系数指标,用于评价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的能效。为数据中心总能耗,其中不仅包括数据中心市电供电量,也包括数据中心配置的发电机的供电量。为制冷系统能耗,包括机房外制冷系统的能耗,另外包括 UPS 供电的制冷风扇、关键泵以及设备机柜内风扇等制冷设备产生的能耗。

实际情况中,为了使能效评价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与可比较性。冷却工作组建议使用数据中心全年平均综合性能系统数的(GCOPA)指标和特定工况下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综合性能系数(GCOPS)作为评价标准。

冷却工作组根据上述标准针对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广东深圳、河北廊坊等地的高效数据中心进行分析。这些数据中心分布在不同建筑气候区,使用了不同系统形式和运行策略,例如高效末端、自然冷却、AI 控制的运行优化等。数据表明西部地区建设新型数据中心制冷能耗较优。我国数据中心冷却系统能效存在极大差异,提升我国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的能效意义较大,冷却系统仍存在巨大的节能潜力。

数据中心容量不断扩充,中美两国贡献较多。 根据 Synergy Research Group 的最新数据显示,由大型供应商运营的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已增至 700 家,而以关键 IT 负载衡量,美国占这些数据中心容量的 49%,中国是继美国之后对超大型数据中心容量贡献第二大的国家,占总量的 15%。其余的产能分布在亚太地区(13%)、EMEA 地区(19%)和加拿大/拉丁美洲(4%)。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数量翻一番用了五年时间,但容量翻番用了不到四年时间。

空调系统建设成本较多。 根据IBM数据,数据中心的建设成本中空调系统的占比为16.7%。总体来说,2021 年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设备总支出为 1850 亿美元,能源方面建设资本开支占较大份额,能源建设及利用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数据中心资本稳步增长,温控市场打开新空间。 根据 Synergy Research 的数据,2021年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设备总支出(包括云/非云硬件和软件)为 1850 亿美元,公有云基础设施设备支出占比为 47%。面向硬件的服务器、存储和网络合计占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市场的 77%。

操作系统、虚拟化软件、云管理和网络安全占了其余部分。参照 2021 年全球数据中心资本开支增长 10%的现实,假设未来 4 年数据中心每年资本开支保持增长 10%,我国数据中心温控系统市场规模 2021 年为 301 亿元,可在 2025 年达到 441 亿元。

(一)英维克:打造温控全产业链,行业高景气领跑者受益

国内技术领先的精密温控龙头,聚焦精密温控节能产品和解决方案。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数据机房等精密环境控制技术的研发,致力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通信网络、物联网的基础架构及各种专业环境控制领域提供解决方案,“东数西算”项目中提供节能技术。

公司营业收入高速增长,盈利能力表现良好。 2022Q1,公司实现营收 4.00 亿元,同比增长 17.10%,归母净利润 0.13 亿元,同比下降 59.26%,主要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2021 年英维克实现营业收入 22.28 亿元,同比增长 29.71%,自 2017 年以来 CAGR 达34.65%,主要是由于机房温控一些大项目验收确认,以及机柜温控节能产品收入增长。受益于整个行业的景气度,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2.05 亿元,同比增长 12.86%,自 2017 年以来 CAGR达 24.25%,主要源自数据中心及户外机柜空调业务的持续增长。

公司毛利率总体稳定,未来有望止跌回升。 2021 年公司销售毛利率为 29.35%,同比下降9.50%,主要原因系上游原材料成本提升,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承压。净利率总体有所下降,销售净利率为 8.92%,同比下降 15.85%。随着公司持续数据机房等精密环境控制技术的研发,技术平台得到复用,规模效应愈发显著,公司未来毛利率及净利率有望企稳回升。

蒸发冷却、液冷技术为未来发展趋势,公司技术储备充足,产品系列覆盖全面。 目前国内数据中心温控方式仍然以风冷、冷冻水为主,由于热密度、耗能的提升,传统方案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散热方式逐渐从传统风冷模式发展到背板空调、液冷等新型散热方式,数据中心冷却系统呈现出冷却设备贴近服务器、核心发热设备的趋势,液冷、蒸发冷却技术优势明显。

研发投入持续增加提升核心竞争力,温控系统不断优化。 公司以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虽然受到上游原材料价格急速上涨和疫情反复的不利影响,公司始终坚持加大研发力度,为公司后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英维克作为细分行业龙头,及时捕捉市场发展动向,以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公司产品线丰富,方案灵活凸显竞争优势。 英维克的机房温控节能产品主要针对数据中心、服务器机房、通信机房、高精度实验室等领域的房间级专用温控节能解决方案,用于对设备机房或实验室空间的精密温湿度和洁净度的控制调节。其中包括 CyberMate 机房专用空调实验室专用空调、iFreecooling 多联式泵循环自然冷却机组、XRow 列间空调、XFlex 模块化间接蒸发冷却机组、XStorm 直接蒸发式高效风墙冷却系统、XSpace 微模块数据中心、XRack 微模块机柜解决方案、XGlacier 液冷温控系统等产品与解决方案。

公司的产品直接或通过系统集成商提供给数据中心业主、IDC 运营商、大型互联网公司,历年来公司已为腾讯、阿里巴巴、秦淮数据、万国数据、数据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用户的大型数据中心提供了大量高效节能的制冷产品及系统。此外,英维克还提供机柜温控节能产品主要针对无线通信基站、储能电站、智能电网各级输配电设备柜、电动 汽车 充电桩、ETC 门架系统等户外机柜或集装箱的应用场合提供温控节能解决方案,以及用于智能制造设备的机柜温控产品。

(二)佳力图:运营商市场企稳互联网市场突破,业绩有望边际改善

精密环境温控龙头,打造恒温恒湿解决方案。 公司产品应用于数据中心机房、通信基站以及其他恒温恒湿等精密环境,公司客户涵盖政府部门以及通信、金融、互联网、医疗、轨道交通、航空、能源等众多行业。公司产品服务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华为等知名企业。目前,公司拥有精密空调设备、冷水机组两大类产品,十三个系列产品线,产品的先进性、可靠性以及节能环保的优势在行业中始终保持主导地位,同时公司依托在环境控制技术和节能技术方面的优势,为数据中心提供节能改造服务。

公司营业收入保持增长,净利润有所下滑。2022Q1,公司实现营收 1.22 亿元,同比下降10.69%,归母净利润 0.14 亿元,同比下降 36.68%,主要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疫情反复、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

2021 年佳力图实现营业收入 6.67 亿元,同比增长 6.68%,自 2017 年以来CAGR 达 9.73%,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0.85 亿元,同比下滑 26.35%,2021 年,公司主要是受到以下因素影响导致利润下滑,(1)南京疫情停工待产、限电限产、疫情延时交付验收的各种困难;(2)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内机房空调市场竞争较激烈;(3)原材料价格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原材料成本占公司营业成本平均比例达 70%以上,是公司产品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铜、镀锌钢板在 2021 年度一直呈现上涨趋势,采购价格较 2020 年上涨了 20%-40%,导致公司成本呈现大比例增长。

图 17. 公司受多因素影响毛利率有所下降(单位:%)

公司精密环境领域产品丰富,技术先进。 公司产品应用于数据中心机房、通信基站以及其他恒温恒湿等精密环境,公司客户涵盖政府部门以及通信、金融、互联网、医疗、轨道交通、航空、能源等众多行业。公司产品服务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华为等知名企业。

目前,公司拥有精密空调设备、冷水机组两大类产品,十三个系列产品线,产品的先进性、可靠性以及节能环保的优势在行业中始终保持主导地位,同时公司依托在环境控制技术和节能技术方面的优势,为数据中心提供节能改造服务。

研发投入不断投入,空调效率持续提升。 虽然受到上游原材料价格急速上涨和疫情反复的不利影响,公司始终保持加强技术研发团队建设,加强与高等院校、行业专家等机构、人士的合作,推动尖端理论研究和实践,依托现有的研发体系,充分发挥节能控制方面的技术优势,加快机房智能节能管理系统的研制,进一步提高公司产品的性能指标,加强在空调换热器效率提升、供配电技术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实力,全面提升公司在机房环境控制一体化解决方案方面的创新能力。

公司核心技术不断凸显。 2021 年末公司拥有的核心技术有 36 项,同时有包含带封闭式高效冷却循环的通信模块、数据中心冷冻站集中控制系统、机房空调 VRF 系统、CPU 液冷技术、VRF 技术在机房空调领域的初级应用等 28 项在研项目。

(三)其他节能相关公司情况

申菱环境是国内提供人工环境调控整体解决方案的领先企业,服务场景数值中心、电力、化工、能源、轨道交通、环保、军工等领域。产品主要可分为数据服务空调、工业空调、特种空调三部分。公司是华为数据服务空调的主要供应商,与华为存在多年合作关系。除了华为业务的快速增长,也获得了腾讯等互联网龙头企业的认可。此外,申菱环境在储能方面也有布局。

依米康致力于在通信机房、数据中心、智慧建设以及能源管理领域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包括从硬件到软件,从室内精密空调到室外磁悬浮主机,从一体机和微模块到大型数据中心的设计、生产和运维服务,助力客户面对能源和生态挑战。公司信息数据领域的关键设备、智能工程、物联软件、智慧服务四大板块业务均可为数据中心产业链提供产品及服务。

高澜股份是国内领先的纯水冷却设备专业供应商,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大功率电力电子装置用纯水冷却设备及控制系统起家,产品广泛应用于发电、输电、配电及用电各个环节电力电子装置。2020 年以来,通过企业并购,其新能源 汽车 业务收入大幅提升,动力电池热管理产品、新能源 汽车 电子制造产品收入占总营收比重均大幅上涨,合计收入占总营收比重达到 48.88%,首次超过纯水冷却设备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

节能技术突破不及预期导致供给端产能释放缓;

原材料短缺及价格上涨;

市场竞争加剧;

下游数据中心市场增速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