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福途网

“混沌”是秩序的开始、活力的源头——一次关于“混沌”的大讨论

admin
“混沌”是秩序的开始、活力的源头——一次关于“混沌”的大讨论-第1张-游戏相关-大福途网

前言:

而今各位老铁们对“如何评价混沌与秩序”大约比较关切,咱们都需要了解一些“如何评价混沌与秩序”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在网上搜集了一些关于“如何评价混沌与秩序””的相关资讯,希望我们能喜欢,姐妹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业务咨询:010-58752828转817 ,010-58752828转863

加入粉丝群及杂志读者群:后台留言申请(姓名+公司+职务+联系方式),审核通过后入群

作者:彭剑锋 杨杜 施炜 等

来源:《洞察》杂志2016年第一期

圆桌讨论

(一)为什么既讲“混沌”,又讲秩序

尚艳玲:今天的论坛主题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混沌”,另一个是“秩序”。毋庸置疑,我们正处于时代的转变中,任何一个时代的更替,都是混沌不清的,就像开车在山路上拐弯,在拐弯的那个时刻,其实是看不见前方道路的,前方有很多不确定性,但又不是完全一无所知,有凭经验和直觉能把控的,也有不能把控的,是谓“混沌”。

正值岁末年初,展望2016年的企业管理,我们是不是只有走进混沌,才能更好地理解混沌、把握混沌?

苗兆光:这两年,互联网迅速发展,在管理圈内,思想上混沌的的确比较多,但去找依据时,又发现在中国的管理发展史上有思想穿透力的并不多。

对于企业来说,我觉得混沌的关键就是我们的管理行为变化了,但思想、理念研究没有跟上,就像互联网上出现了很多社群、社区、众筹等,都是先把人圈起来,至于“圈起来之后怎么去创造价值”这个问题恰恰被忽略了。

所以企业界在对管理上的认知出现了冲突,出现了“回归派”“互联网派”的一些思想碰撞。一方面有人在讲颠覆,觉得原来的经营管理思想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了;另一方面有人在强调回归,强调回归到商业本质,回归到管理经典。我觉得,坚守传统商业本质和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商业成功,这两者之间的冲突产生了管理思想上的混沌。

陆学彬:不仅仅是互联网技术带来了混沌,还有制度、宏观经济形势带来的混沌。在这个阶段,企业家精神是比较低迷的。

如果说管理大厦发生了哪些变化,我认为是地基变了,住的人变了,但大厦没有改变。伴随着发展非常迅速的技术,万物互联以后很多东西被异化,人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当人发生了变化,怎样把人(员工)的变化和有价值的产出相结合?劳动和闲暇的时间怎样结合?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二)“混沌”是秩序的开始、活力的源头

彭剑锋:走进混沌,对应地自然是走出混沌。走进混沌,是因为现在中国经济进入混沌期;走出混沌,就是找到了新的出路。如果说进入混沌需要“一束光”的话,那么这束光就是要寻找到新的秩序和规则,也就是要掌握混沌。

杨杜:没错。那么一个企业如何把握从混沌到秩序的状态?第一,有技术撑住自己;第二,内部有管理的秩序,有一套制度促进企业向前走;第三,要有业绩。前两个方面是为业绩服务的。

王祥伍:混沌其实是现实社会的本质。儒家说人本善,实际上是试图找出秩序。人实际上是混沌,既善又恶。所以无论你走不走进去,混沌都是一个现实的状态。在混沌中既要避免混乱产生的耗散,又要在混沌中避免超稳定的结构,没有了创新。

杨老师讲的,实际上是说混沌期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技术,一个是法治,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企业层面都很必要。技术实际上代表着一种在现有的技术状态下,企业一定要有一个创造高效率的特定结构,即通过流程、技术体系的构建等现有的技术条件,寻找一种企业能够高效创造价值的结构,否则就无法立足于社会中。

同时还要有制度的积累,制度的积累是达成共识,大家没有共识,就不能合作,即便团队、架构体系再好,大家没有意愿的话就没有动力。

在混沌中,企业一定要寻找某种动态变化的结构。因为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技术、人的需求都在不断变化,这几个变量是驱动企业内部变化的最关键的变量。所以企业的内部结构一定在原始变量驱动下不断调整,不断打破原有结构寻找新的结构。

施炜:从哲学层面说,这些混沌,可能只是在大的宏观决策或者机制设计的时候才用得上,在具体的过程中企业用不上。中国企业目前的主要问题并不是理念问题,而是专业化,中国很多企业在很多环节都不专业,过去是野蛮生长,现在需要补课。

中国企业很多问题是微观的、专业的、具体的,比如一个营销理念怎样建立,问题并不混沌。而大的战略决策可能需要混沌态,但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战略决策很少是在大节点上发生。

我并不是完全反对混沌,在人的问题上,都是混沌的,比如对自己的太太用什么衡量标准,是一种模糊的感觉。投资也是一种模糊的状态,项目不知道靠不靠谱,人也不知道靠不靠谱,但是必须做出决策,不然等可以看出来的时候已经没有机会了!

我认为,突破混沌,一定要转换观念,用新的模式去做,胆子要大,要学习但丁语录,“在这里一切怯弱都无济于事”。

杨杜:我觉得技术和混沌关系密切。从技术上能够到达什么样的物理边界?人无论如何无法逾越物理边界。太极是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逐渐走向秩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还是好坏、善恶、黑白,佛学《心经》所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所有都是空的时候,就像太极。如果未来人在物理上的发明能达到量子阶段,真不知道技术会把我们改变成什么样子。

彭剑锋:这就是六祖禅师讲的心中无尘。

杨杜:是。我觉得未来我们的企业家,要超越别人,在更高一个层面去看问题,比如去制定规则、制定标准,高通不是卖技术,而是卖协议,是律师在做营销。如果你最先设定了局,这个局就很难攻破。

彭剑锋:混沌是创新和活力的源头,就像人太清醒了,却什么事也干不成,其实有时候需要傻一点、糊涂一点,甚至要乱一点。管理者就是要在混沌中找到秩序,找到规则,找到生存的智慧,但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

有时候,人要“混”一点,做企业要霸气一点,尤其在中国转型时期,要有点野气和混劲,但核心是在“度”,怎么把握这个度,这是一门艺术,也需要一种能力。

混沌之中最需要洞察力、感知力、行动力。缺乏洞察力会容易陷入混沌状态;缺乏感知力会失去敏锐的触觉,一个企业的优秀人才一定要在一线培养感知力;行动力就是认准目标,一扎到底。

我认为混沌很好,需要混沌,有混沌才有创新、才有激情。

(三)企业恰恰要主动营造“混沌态”

王祥伍:我认为,只有在封闭的状态下才追求秩序,开放的社会一般是保持混沌的状态,最佳状态是混沌而不混乱。

苗兆光:混沌是好的状态,但是,第一,在混沌状态中,企业应该怎么应对?第二,企业内部怎么营造自己的混沌状态?

杨杜:第一个问题不用管。第二个是需要主动做的,也是管理者要做的。怎样营造混沌?如果公司很有秩序,可以把它往混沌上引一点,这时的企业状态是最好的,通过混沌可以正向激活组织,管理者作为中间变量、调节变量来掌握其中的度。适度的混乱、可控的混乱、故意的混乱,是组织的生命力所在。

(四)如何把握好混沌和秩序之间的“度”

施炜:我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数轴,最左边是不确定的,最右边是确定的。当面临不确定问题的时候,这时是混沌的,比如技术上完全不确定的事情,只能用不确定来应付不确定,实际上就是自组织的一个状态,比如用项目小组的方式去寻找突破;对确定性的问题可以用函数式解决,几乎完全是理性决策;对处于中间地带的问题,只能用两个工具:一是用原则管理,坚持理念,坚持大方向,二是情境管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原则、理念,没有方法的话,就是假道学、不接地气了。

彭剑锋:我觉得施老师提的方法论很好,就是从确定到不确定,就像黑与白之间,如何把握。对于“白”的东西,也就是非常明确的事情,就可以科化学管理、标准化管理,要求员工一生只干一件事。

到了中间状态也就是混沌状态,就是要有规则,企业要有自己坚守的东西,企业家只抓方向,一事一议。

但是进入“黑暗期”,要有信念、有勇气。黑暗期靠的就是拼搏精神,野蛮成长,但是要有底线。企业进入黑暗期,不能固守自己那一套,需要颠覆式创新。

施炜:也就是说,什么时候构建混沌的问题?不确定时期,就是构建混沌的时期,打破原有组织结构。

彭剑锋:把旧秩序打破,寻找创新。

施炜:就是打乱仗。

彭剑锋:上甘岭战役打到白热化的时候就没有班长、连长,两军对垒,狭路相逢勇者胜,那个时候没有指挥,也不知道方向在什么地方,就是死打、死嗑,这个时候确实需要野蛮。

王祥伍:我接着施老师的话补充一下,刚才讲到要有洞察力、行动力,我感觉还有一个力,就是逻辑力。实际上混沌里也有几千年都不变的东西,比如专业化。从有初级市场开始,就有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分工。第一次分工,将农业从畜牧业中分出来,走向专业化。到现在互联网时代,专业化分工还在持续,专业化的分工未来肯定是一个越来越细的趋势。

还有一个趋势,就是分配越来越趋向公正化、平等化。无论环境怎么变,未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平等化。导致内部的分配机制要越来越公正。

专业分工跟工匠精神其实是一个概念。没有专业的分工,就不可能有工匠的技艺;没有工匠精神,就不可能有高品质的产品;没有高品质的产品就不可能满足中产阶级和国际化客户的需求,这都是一脉相承的。

处在混沌的世界中,企业一定要掌握这些永远不会变的关键要素:就是社会会越来越趋于分工专业化、分配公正化。分工的专业化会导致创造价值的效率提高,分配的公正化可以保证凝聚力。

管理一方面是管分工,另一方面是管分配。分配公正化是持续分工的一个前提;分工的状态能不能持续下去非常重要的要素之一就是分配是否公正。分工专业化和分配公正化,这两点几乎不受混沌世界其他变量的影响,企业实际上要把握这两个核心,在混沌状态下前行。

彭剑锋:混沌并不是“一团黑”,未来也并不是完全不可预料。我认为企业界有几件事情可以确定会发生变化:

第一,自组织管理平台会成为趋势。因为从社会组织体系来看就是基于协同,这是不变的,不变的终究是科学管理的最本原的东西,能够提升效率、实现协同的方式就是最佳方式,只是时代会赋予它新的内涵和新的形式。

第二,要变化的是商业模式。互联网打通了生产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之间的关系,整个产业生态变化了,商业模式也要改变,劳动组织方式要变。劳动组织方式必须要围绕客户、围绕市场。

第三,要变化的是对人的管理模式。一个企业要腾飞需要两个翅膀,一个是管理,一个是技术创新,这两翼是不变的,即使是“追风”的互联网公司。华为、温氏这两家企业在管理这一点做得最好,就是基于信息化的组织能力,所有的资源、沟通成本降到最低,然后实现组织化作战。另外,在产品、技术创新上,真正好的公司一定是有储备的。

总之,管理和技术是两个不变的要素,但商业模式、市场策略、组织模式一定会发生变化。

(五)混沌是一种常态,要接受它

尚艳玲:那么怎么度过变和不变之间的痛苦磨合期,比如企业在向互联网转型过程中的各种“痛”?

彭剑锋:把混沌看成一种常态,接受它,而不是总是试图黑白两极分明。

其实,很多事情在于坚守,一辈子就干一件事,找到自己的优势,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就可以了,然后借用社会资源去完成。我认为现在整个产业生态是要互相融合,要走向合作,要有开放合作双赢的心态,不要封闭。

苗兆光:混沌状态需要感知力、洞察力、应对力。企业内部要有创新能力,要营造一种混沌状态。所谓混沌状态就是,在秩序和混乱之间,形成一种中间态,特别有秩序也不行,特别混乱也不行。

有这样一个公司,老板娘极度要求秩序,比如说明年利润要增长30%,定目标、定预算、定奖励,每一项都有细化指标,严格控制。但是老板认为,不需要开会,不需要预算,我说了算,极其感性。但事实证明,前十年企业在老板手里不赚钱,但是确定了很多机会点,老板娘一当总经理企业很快赚钱了。老板陷入极其的恐惧当中,他觉得没有未来了,虽然抓住了几个赢利机会,但这几个产品卖几年就会越卖越死。如何给他们找到一种中间状态?我觉得要找到所谓的混沌状态。

施炜:苗老师说的是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今天是开了一个题,这个题目并没有确定性的标准答案,但碰撞之后,能启发所有人进一步思考和深入的探讨。

注:相关内容已收录进华夏基石《混沌与秩序》图书中,可点击“阅读原文”获知图书信息。

标签: #如何评价混沌与秩序